元代大儒许衡:七百年风雨犹颂魏公,一世儒宗擎起汉法乾坤

时间:2025-09-04 17:38:00作者:清钰
设置字号:

许衡,字仲平,号鲁斋,世称“鲁斋先生”。祖籍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阳)人生于河南新郑是我国古代金末元初著名的理学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

许衡生于金末乱世,成长于蒙元鼎革之时。他七岁入学便显露天资,曾问老师“读书为何”,听到“取科第耳”的回答后不满道:“如斯而已乎?”(仅仅是这样?),显露出超越常人的思考深度。青年时期,许衡历经战乱流离,却始终手不释卷,甚至在逃难途中仍坚持学习。据传他为了求得书籍,不惜跋涉数百里将书籍手抄回来细读,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令人动容。

说到许衡的贡献,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他促进元朝推行汉法的努力。蒙古铁骑征服中原后,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产生剧烈碰撞。许衡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,向元世祖忽必烈上书言事,系统地提出“必行汉法”的政治主张。他精辟地指出:“北方之有中夏者,必行汉法乃可长久。”这一主张被忽必烈逐步采纳,为元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恢复农业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
更令人敬佩的是许衡在教育领域的开拓性工作。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,主持教育工作,承宣教化,不遗余力。许衡主张教育应当“明人伦”,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实践能力,他的教学理念极具前瞻性,认为教师应当“因觉以明善,因明以开蔽”,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,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除此之外,许衡对程朱理学传播也有较大影响,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。许衡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,并且“慨然以道为己任”。他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,提出了“命”、“义”之说。同时,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,提出了著名的“治生论”。他说:“言为学者,治生最为要务。”

4953.png

图片由AI生成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

许衡在天文历法领域同样卓有建树。他主持修订《授时历》,这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之一,精确推算出一年长度为365.2425日,比欧洲著名的《格列高利历》还要早三百年。这一成就展现了许衡不仅精通人文,还通晓自然科学的全面素养。

说到许衡,不得不提他那广为流传的“不食无主之梨”的故事。在战乱逃难途中,众人看到路旁梨树结满果实争相摘取,唯独口渴难耐的许衡不为所动。当被问及原因时,他答道:“梨虽无主,我心有主。”这简短的八个字,道出了许衡恪守内心准则、不为外物所动的品格高度,成为后世传颂的道德佳话。

1281年,许衡病逝于家中,百姓闻之无不落泪。朝廷赠予荣衔,从祀孔庙,其思想通过弟子们广为传播。明清两代,许衡被追封为魏国公,谥号“文正”,这是文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谥号,可见其历史地位之尊崇。

纵观许衡一生,他以文化传承为己任,在朝代更迭的乱世中守护并发展了中华文明。他将理学北传,推动异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,促进了民族融合;他革新教育,培养人才,为元初社会稳定做出贡献;他身体力行,品德高洁,为后世树立了儒者典范。
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


声明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
河南印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