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滂:澄清天下之志,浩然正气之魂

时间:2025-09-06 17:11:08作者:清钰
设置字号:

在东汉末年的昏暗天幕下,一位母亲抚着儿子的脖颈,含泪嘱托:“汝今得与李、杜齐名,死亦何恨!”这感人至深的一幕,定格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清流官员的最终形象——范滂。他并非帝王将相,却以短暂的一生,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一道涟漪。

范滂,字孟博,汝南征羌人(今河南漯河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)。他生于东汉桓灵之际,那是一个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、朝纲紊乱的黑暗时代。年轻的范滂“少厉清节,为州里所服”,因品德高尚被举为孝廉,踏上仕途。他历任光禄勋主事、汝南功曹等职,虽官阶不高,却始终以清正廉洁自律,成为浑浊官场中的一股清流。范滂最为人称道的,是他被任命为清诏使巡察冀州时的表现。面对当地官吏贪腐横行、民生凋敝的局面,他“登车揽辔,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”,所到之处,“守令自知赃污,皆望风解印绶去”。

若论范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,他堪称东汉清流官员的典范代表。在那个“党锢之祸”肆虐的年代,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激烈斗争,范滂毅然站在了李膺、杜密等清流领袖一边。尽管他最终未能实现“澄清天下”的抱负,但他的气节与风骨,为后世士人树立了不朽的楷模。

4982.png

图片由AI生成

范滂最为人称道的事迹,当属他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抉择。第一次党锢之祸时,范滂主动入狱,与同道共患难;获释南归时,汝南、南阳士大夫数千车迎之,可见其威望之隆。建宁二年,第二次党锢之祸再起,朝廷下令逮捕范滂。督邮吴导抱诏书闭馆哭泣,不忍执行;县令郭揖甚至愿弃官与范滂同逃。然而范滂选择不连累他人,主动投案。临别前,他劝母亲勿增悲感,范母却以其“与李杜齐名”为荣,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人的母子诀别场景。最终范滂从容就义,年仅三十三岁。

范滂的故事之所以穿越千年仍震撼人心,不仅在于他的清廉与刚正,更在于他在生死关头展现出的巨大勇气和人格力量。在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,他选择了坚守原则而非明哲保身;在面对死亡威胁时,他选择了承担责任而非逃避牵连。这种“宁以义死,不苟幸生”的精神,构成了中华文明中最为珍贵的道德遗产。

当我们回顾范滂短暂而璀璨的一生,在那个宦官当道、正义难伸的年代,范滂用生命捍卫了士人的尊严与操守,成为后世清官廉吏的精神源泉,他的名字将会一直提醒着我们:清白之心不可污,浩然之气不可屈。
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


声明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
河南印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