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,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,昼夜温差增大,空气湿度明显下降。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人体养生也需顺应这一变化,注重防燥、保暖和敛神。以下是从饮食、起居、情绪等方面整理的白露后养生注意事项,助您平稳过秋。
一、勤润燥,防秋燥伤肺
白露之后,秋燥愈加明显,常表现为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燥等。饮食上应避免辣椒、花椒等辛热发散之品,以免助燥伤阴。可多吃滋润生津的食物,如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蜂蜜、萝卜、豆制品等。橙黄色蔬菜如南瓜、胡萝卜也可适量摄入,既润燥又补充维生素。
图片由AI生成
若大家感到燥象较重,出现干咳少痰、疲倦乏力等现象,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杏仁、川贝、沙参、西洋参等益气润肺的中药材进行调理。
推荐一款食疗方:大枣百合汤。取大枣10枚、百合60克,冰糖适量,一同炖煮,有补中益气、润肺止咳之效。
此外,北方地区气候干燥,可于夜间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,增加空气湿度;早晨可用少量清水擦拭鼻腔,有助于润护呼吸道。
二、勤泡脚,补养肾气
俗话说“寒从脚起”,白露后夜间气温下降明显,人体阳气开始向内收敛,此时坚持泡脚有助于温暖经络、补益肾气。
建议大家每晚可用40℃左右的温水泡脚,水位应没过脚踝,浸泡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,时间以15–30分钟为宜。尤其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水温,避免烫伤。长期坚持泡脚,不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还可提升身体整体抵抗力,为入冬做好准备。
三、勤通风,净气养肺
秋季仍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应经常开窗通风,避免污浊空气滞留。早晨或傍晚可到空气较好的公园、绿地散步,并进行深呼吸或主动咳嗽,帮助清理呼吸道积聚的浊物。
图片由AI生成
尽量避免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地方长时间停留,如马路旁、地下室内,也不宜在大风或雾霾天气进行户外锻炼。如必须外出,建议佩戴好口罩,减少不良空气对肺部的刺激。
四、少露身
民间素有“白露身不露”的说法,“身不露”主要涵盖的是身体的躯干部分,从白露起,尤其女性,就要注意“三不露”了:
1. 不露腰。腰部为肾之府,又系带脉所行,受寒易损伤肾气,尤其对女性生殖健康也有一定影响;
2. 不露背。背部为人体“阳脉之海”——督脉运行之处,如受风寒侵袭,易耗伤阳气,导致抵抗力下降;
3. 不露腹。腹部有神阙穴(肚脐),表皮薄弱,极易受寒引起脾胃不和、腹痛腹泻等问题,女性经期时更需注意保暖。
图片由AI生成
因此,白露后应及时收起凉席,换上薄被,夜间睡觉尤其要注意盖好腰腹。早晚出门可多加一件外套,避免肩颈、上肢等肺经循行部位直接受风。
五、少焦躁,静心养神
秋日期间的燥邪易扰心神,使人情绪波动,或出现心情低落、焦虑等“悲秋”反应。此时宜保持情绪平稳,避免大喜大悲。如果遇到情绪不顺,可尝试按摩太冲穴(位于足背第一、二跖骨间凹陷处),有助于舒缓肝气、缓解焦虑。平时也可通过静坐、冥想、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态,保持内心平和。
六、少吃鲜,防过敏
白露前后是过敏性鼻炎、哮喘和皮肤过敏的高发期,对于体质敏感者,应尽量避免食用海鲜、鱼虾等发物,以免诱发或加重症状。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,可适当加入山药、莲子、芡实等健脾益气的食材。
图片由AI生成
七、少贪凉,温养为佳
天气转凉,应逐步减少寒凉食物摄入,如冰饮、西瓜、苦瓜等,尤其脾胃虚寒者更须谨慎。可适当多吃一些温和食物,如龙眼、乌鸡、南瓜、糯米等。传统有些地区此时会饮用白露米酒,也有温中散寒之效。
此外,还应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颈背、关节等部位,防止寒邪入侵引发鼻炎、肩周炎、关节痛等问题。
白露是一个天气转变的关键节点,养生策略也应从“夏长”转向“秋收”。通过调饮食、慎起居、防寒燥、安神情,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,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。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