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瘀在脸上是斑,在身上是病,一招化解

时间:2025-10-27 13:40:27作者: 零乱
设置字号:

女性朋友们对斑一点都并不陌生,尤其是长在脸上的斑,一般长斑的女性多属阴多体寒,若性格内向压抑则气机阻滞,加之缺乏运动使阳气升发不足,就像河流遇寒结冰、河道淤塞,气血无法顺畅流通,久而久之便形成血瘀、毒瘀。

血瘀的主要表现

头痛、头晕、失眠、健忘;胸痛、胸闷、心悸;肢体发凉、麻木、疼痛;女性月经不调、痛经等。

【体征表现】
1.面色发黑、没有光泽;
2.口唇、舌头颜色紫暗;
3.皮肤干枯、粗糙、脱屑、瘙痒;
4.体内有肿块;
5.疼痛且长期不能缓解。

血瘀在脸上是斑
中医认为,多数色斑为痰、瘀、湿、毒等邪气及血液在表皮淤积相关,其中黄褐斑最为常见。黄褐斑又称肝斑,典型表现为鼻梁两侧、两颊或前额部位出现淡黄色至深褐色的片状色斑。


中医根据病因将黄褐斑分为脾虚、气滞、血淤、寒凝等多种证型。

其中血淤型最为多见。此类患者常伴有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经血中多血块等症状,故有"无淤不成斑"的说法。
5982.jpg

血瘀的成因与危害

中医理论认为"寒则凝,凝则淤,淤则堵",经络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是血瘀形成的核心机制。《普济方》记载:"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,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,须为之调血",强调血瘀是慢性病的重要根源,尤其女性专属疾病多与血瘀相关。血瘀体质的典型表现包括:酒斑、气斑、易青紫瘀伤,以及头痛、胸痛、痛经等固定部位刺痛("不通则痛")。


血瘀生百病

血瘀在脑:轻则头晕头痛、犯困,重则诱发脑梗、脑缺血、脑中风;

血瘀在心:轻则胸闷气喘、心慌,重则导致心梗、心绞痛、冠心病;

血瘀在消化:轻则消化异常、脂肪肝,重则引发溃疡、肝硬化甚至癌症;

血瘀在呼吸:轻则咳喘、呼吸道炎症,重则呼吸困难、肺纤维化;

血瘀在胞宫:轻则气色晦暗、内分泌失调,重则导致痛经、不孕、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。


血瘀自测5大信号

紫:舌侧青紫、唇甲眼周暗紫;

斑:黄褐斑、老年斑等色斑;

痛:针扎样刺痛、痛处固定不移;

血:皮下不明乌青、月经色暗有块;

脉:舌下静脉粗黑、静脉曲张、青筋凸起。


因此,活血化瘀是防治妇科病及多种慢性病的根本措施。

三七既能活血,又能止血

瘀血问题的调养,常会用到三七。

三七(田七)性味甘微苦温,具有"散瘀止血、消肿定痛"的双向功效,尤其适用于瘀血导致的出血(血色紫黑夹块)及外伤出血。其独特之处在于:同一味药中同时含有活血与止血成分,能根据人体实际需求动态发挥作用,如同"智能调节"的气血调和剂。

经典药膳:三七蒸鸡

备料:母鸡1只、三七20g、姜葱料酒盐适量

做法:带水上笼蒸2小时,吃肉喝汤

功效:温中益气、补精填髓,适合虚劳瘦弱人群日常调养


生三七 vs 熟三七:功效大不同

生三七:主打散瘀止血、消肿定痛,主治瘀血诸证(如跌打损伤、血瘀出血),即"生打"之效

熟三七:经炮制后转为益气养血、补益强壮(仍兼活血),即"熟补"之功

老年人吃三七,有好处吗

许多老年人用三七粉预防心脑血管病,虽符合"活血化瘀"防治思路,但长期单用可能耗伤气血。建议搭配补气药材调和:

寒底体质:红参+三七(1:1打粉)

热底体质:西洋参+三七(1:1打粉)

平和体质:红参+西洋参+三七(1:1:2打粉)
便捷之选:劲元康西洋参三七片

对于追求便捷调理的人群,可选择劲元康西洋参三七片,其科学配比西洋参(益气养阴)与三七(活血散瘀),既保留"活血不伤正"的优势,又避免单一用药的弊端,尤其适合需要长期调理血瘀体质的人群。

5983.jpg


艾灸活血化瘀,治病又祛斑
艾草被誉为"唯一的纯阳之草",与其他阴阳同体的植物不同,它秉太阳真火而生,蕴含纯粹阳气,最贴合人体生命能量。这种纯阳特性使艾灸成为调和气血的重要手段,具备止血与活血的双向调节作用:

疏通淤堵:针对瘀血停滞、寒凝血瘀、气机阻滞等问题,艾灸可温通经络,消散瘀阻

温养扶正:需温经散寒时,艾灸能驱寒止痛、消炎固本,为身体提供持续阳气支持

其作用机制与三七的双向调节异曲同工,均体现中医"以阳和阴"的智慧,二者配合使用可增强化瘀散寒之效,尤其适合女性调理与中老年养生。

五个活血化瘀的穴位
借助艾草纯阳之力,搭配关键穴位可强化化瘀散寒功效。以下五个穴位在艾灸中应用广泛,其循行路线从手至足,衔接下肢外侧,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,能全面调节气血运行:

5984.jpg

1. 血海穴(脾经)

功效:活血理脾,通过"脾土生肺金"机制,间接滋养肺气、改善皮肤状态

定位:属足太阴脾经,为养血活血要穴

5985.jpg


2. 合谷穴(大肠经原穴)

功效:宣泄郁热、升清降浊,疏风解表而宣通气血

特点:无论自汗或无汗均可选用,调节体表气机


5986.jpg

3. 曲池穴(大肠经合穴)

功效:大肠经多气多血,此穴活血通腑力强

关联:肺与大肠相表里,腑气通则肺气宣降如常

5988.jpg


4. 足三里(胃经合穴)

功效:燥化脾湿、生发胃气,为后天之本强壮穴


5989.jpg

5. 三阴交(肝脾肾交会穴)

功效:健脾益血、调肝补肾,兼能安神助眠

艾灸应用要点

协同作用:诸穴配合可疏通十二经脉,促进周身血液循环,防治关节炎及多种慢性病症

体质适配:建议以阿是穴(痛点)配合2-3个主穴施灸,需辨证选穴

频率控制:每周建议休息1-2天,根据身体反应调整施灸时长

此套穴位组合与三七、艾草调理理念一脉相承,共同构建"通瘀-扶正-固本"的中医养生体系,尤其适合血瘀体质及慢性病调理。


温馨提示:本文分享健康图文信息,仅供大家参考学习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。如有需要,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声明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
健康快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