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孔肯雅热有哪些症状?日常该如何预防?

时间:2025-08-11 17:23:30作者:清钰
设置字号:

近日,我国的部分地区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增加,那么基孔肯雅热究竟是如何传播?日常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?
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,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病毒。其中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蚊子”)在我国分布广泛,白天也频繁叮人,增加了传播风险。该病毒不会通过人际日常接触、空气或食物传播,其传播核心模式为“人→蚊→人”链,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-10天后,再叮咬人时,可使被叮咬者感染,患者在发病后第一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
该病症状的潜伏期一般为3-7天,感染者在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的3-7天(范围为1-12天)后,患者常见突发高烧至39℃以上,并伴有剧烈的关节疼痛,尤其以手腕、脚踝等小关节最为明显,也可能涉及膝关节和肩关节等,严重时甚至导致行动困难。此外,还可能出现头痛、肌肉痛、皮疹、恶心、疲劳等症状,偶有引发眼部、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。多数患者在一周内逐渐康复,部分患者的关节疼痛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,对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。

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或特效药物,因此我们预防的核心在于防蚊灭蚊:

1.清除慈生地:定期清理家中花盆底托、废弃容器、水桶等积水处,水培植物每3-5天彻底换水,消除蚊虫繁殖环境。

2.物理隔绝蚊虫:家中安装纱门纱窗,睡眠时使用蚊帐;必要时可使用蚊香、电蚊拍或杀虫气雾剂杀灭成蚊。

3.个人防护: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,裸露皮肤喷涂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剂。尤其避开蚊子活跃的清晨和傍晚时段,减少在绿化带、水边等蚊虫密集区域停留。

4.若近期有蚊虫叮咬史,并出现高热、关节剧痛或皮疹,尤其曾前往非洲、东南亚、南美等流行地区,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,以便及时诊断。确诊患者需做好防蚊隔离,避免被蚊虫叮咬后引发二次传播。
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内容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

声明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劲元堂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储存服务
健康快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