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号坦克(德文:Panzerkampfwagen IV,英文常称为Panzer IV)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制并广泛使用的一款中型坦克。自20世纪30年代起研发,至战争结束前夕仍在服役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四号坦克衍生出多种用途改型战车,包括突击炮、自行反坦克炮、弹药运输车和架桥坦克等多种变形车,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样的用途,被德军士兵称为“军马”。
四号坦克的研制背景可追溯至1934年。当时德国陆军提出未来装甲作战构想,计划以两种坦克搭配使用:一种为主战坦克,装备高初速火炮,用于反装甲作战,即后来研制的三号坦克;另一种则作为火力支援坦克,配备大口径短管火炮,主要发射榴弹支援步兵进攻,四号坦克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诞生。但由于德国国内桥梁承重能力的限制,其重量被控制在24吨以内,并要求与三号坦克实现较高的零部件通用性,以简化后勤和维护。
1934年1月,德国陆军武器署正式提出新型支援坦克的技术要求。克虏伯、莱茵金属和MAN等公司提交了设计方案,最终克虏伯公司的原型被选中,定型为四号坦克A型。首辆A型于1937年10月下线,随后又生产了35辆。因简化结构需要时间,四号坦克直到1939年才真正实现批量生产,此时已发展至D型。
在武器装备方面,四号坦克最初安装一门短身管75毫米火炮,主要用于发射榴弹支援步兵。随着战场对手装甲增强,其火炮不断升级:F2型及部分G型换装43倍径KwK40火炮,后期G型、H型和J型则进一步升级为48倍径同型火炮,显著提高了反坦克能力。早期短管火炮在2000米距离仅能击穿30毫米装甲,而经过升级后,KwK40型43倍口径的火炮,穿甲威力提高到98毫米(1000米距离)和63毫米(2000米距离);KwK40型48倍口径的火炮,更进一步提高到106毫米(1000米距离)和64毫米(2000米距离)。其次,四号坦克的
辅助武器为两挺7.92毫米机枪,1挺为并列机枪,1挺为前置机枪,备弹量达2500–3150发,因型号而异。
图片由AI生成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四号坦克的动力系统也历经改进。A型搭载230马力的汽油机,B型提升至265马力,自C型起改用迈巴赫HL120TRM发动机,最大功率300马力,此后成标准配置。四号坦克的变速箱为6前速1倒档的定轴机械式变速箱。该坦克采用平衡式悬挂系统,每侧8个负重轮成对连接于钢板弹簧,最高时速约40千米,最大行程200公里。
1940年,德国政府原计划把大部份四号坦克分配给步兵及防御工事,但由于三号坦克的不足,才使得四号坦克得以承担其三号坦克的战斗任务。四号坦克陆续参与了波兰战役以及法国战役,最后在1941年进入苏联战场。虽然该坦克设计良好,但薄弱的装甲使其难以胜任三号坦克的作战任务,故在大战期间该坦克仍持续不断的进行修改。直到当德国开发五号中型坦克并将之投入于战事后,很多四号坦克才由前线退下来,并开始被五号中型坦克所取代。但其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。从1937年至1945年,各型四号坦克总产量达8870辆,是德军装甲师的中坚力量。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