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GM-109巡航导弹(英文:BGM-109 Cruise missile,绰号:Tomahawk,译文:战斧),是美国一型通用多用途巡航导弹。
BGM-109巡航导弹是一种全天候亚音速巡航导弹,其特点包括射程远,飞行高度较低,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,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强,且损伤效果好,通用性强,可由各种平台发射;且体积小,重量轻,弹翼和尾翼可折叠,机动灵活,便于运输和发射。
一、研制背景
“战斧”巡航导弹的研制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初。当时,微电子技术、小型航空发动机和隐身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,为巡航导弹的复兴奠定了技术基础。同时,美苏两国签署的《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》对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施加了限制,反而促使双方将更多资源投入巡航导弹的研发。在这一背景下,美国启动了多平台“战斧”巡航导弹的研制工作,包括海基、空基和陆基型号。1972年,通用动力公司正式开启研制计划;1976年导弹首次试飞成功,并于1983年正式列装部队。
图片由AI生成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二、设计技术特点
从技术设计上看,各型BGM-109导弹在尺寸、重量、助推器及发射平台上基本一致,主要区别在于弹头、发动机和制导系统。导弹全长6.17米,直径52.7公分,翼展2.62米,发射重量约1452千克。其最大速度可达891千米/小时,巡航高度在陆上平坦区域可低于60米,山区则为150米,表现出优异的低空突防能力。导弹航行中采用惯性导航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(GPS)进行中段修正,射程在450-2500千米,飞行时速约800千米。据称,其命中精度可达到在2000千米以内误差不超过10米的程度。
导弹战斗部为圆锥形钛合金结构,内装钝感炸药和程控延迟引信,安全性高且能够穿透加固目标。引信延迟起爆可显著增强对掩体类目标的破坏效果,甚至实现“外科手术式”精确打击。若单发导弹未能达成战术目标,还可实施多弹连续攻击。
三、服役历程
在服役历程方面,美海军于1981年1月启动了对“战斧”巡航导弹Block Ⅲ的作战评估,以决定是否大规模生产。评估分六个阶段推进:前三个阶段针对潜射型号,包括反舰型(TASM)、常规对地攻击型(TLAM/C)和核弹头型(TLAM/A),于1983年10月完成;后三个阶段聚焦舰射型号,于1985年3月结束。全部评估均以导弹的作战效用和适用性为标准。1988年起,“战斧”对地攻击导弹开始第三批次升级,整合了抗干扰GPS接收器,采用了更轻小的弹头,并进一步扩展了射域、缩短了任务规划时间、提高了命中精度。装了全球定位系统之后,战斧对地攻击路线计划制定就不会受到地形特征的制约,而任务计划制定时间也会相应降低。BGM-109C/D第三批次改进型号于1995年在波斯尼亚冲突中首次投入实战使用。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