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法国陆军的主力坦克仅剩下雷诺FT-17轻型坦克以及少量英国制造的Mk V型坦克。在这一背景下,1920年7月,被誉为“法国装甲兵之父”的埃司丁将军提出了一项前瞻性设想:研制一种多功能坦克,以统一取代当时各类坦克和自行火炮,包括装备机枪的轻型坦克、配备加农炮的重型坦克及搭载榴弹炮的自行火炮。
一、研制背景
1921年1月,法国陆军总参谋部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,负责规划未来坦克的发展方向。该委员会总结一战经验,决定集中资源开发两种坦克:一种是用于突破防线的重型坦克,另一种是多用途“战斗坦克”。后者旨在接替雷诺FT-17,并最终演化成Char B1系列坦克。
最初的设计指标要求Char B1战斗坦克全重13吨,装甲最厚处达25毫米,车体固定安装一门75毫米步兵支援火炮,旋转炮塔则配备两挺机枪。1926年1月,雷诺公司获签合同制造三辆原型车。然而同年,陆军高层对未来步兵支援坦克的需求重新评估,提出增强装甲和机动性的新要求,导致原型车的生产一度中断。直至1929年1月,第一辆原型车才正式完工。
图片由AI生成 如侵权联系删除
1930年5月,这辆原型车被送至博格斯的陆军测试场。此时坦克重量已增至25吨,乘员四人,装甲厚度维持25毫米,搭载雷诺180马力六缸发动机,最高时速45公里,其主要武器为一门固定在车体前部的75毫米短管火炮,炮塔仍装有两挺机枪。
到1931年10月,共有三辆原型车全部交付给法国陆军,并在Mourinelon镇附近试验场进行测试。军方评价积极,但仍然提出三项关键的改进要求:装甲厚度应增至40毫米以上;炮塔需换装一门47毫米加农炮;必须增设无线电和车内通讯设备。改进工作持续了数年,新原型车于1935年问世,其前装甲达到40毫米,全重28吨,并采用了APX1型铸造炮塔,内置一门SA34型47毫米加农炮和一挺同轴机枪。然而,随着纳粹德国军事扩张威胁的加剧,法国陆军紧急要求进一步提升Char B1的装甲和动力系统,最终催生了我们更熟悉的加强型号——Char B1 Bis型。
二、技术设计特点
Char B1系列在设计上体现出较高的工程完成度,车体采用隔舱化布局,通过防火隔板将乘员舱与动力舱分离,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。装甲结构为焊接与铆接结合的轧制均质钢板,正面装甲最大厚度达60毫米,侧面为55毫米。驾驶舱位于车体左前侧,为整体铸造件,装甲厚48毫米,虽理论上构成防御薄弱点,但因位置较低不易被击中。
驾驶员则使用一具180度潜望镜或宽度可调的观察窗视察外界,同时由于还兼任车体75毫米火炮的瞄准手,其座位旁设有专用的L.710型双目瞄准镜,兼具3.5倍放大与测距功能,有效瞄准距离1600米。该火炮俯仰范围-5度至+15度,但水平射界仅1度,需依靠车体转动瞄准。为此,Char B1配备了精密的Naeder静液转向系统,可实现零半径原地转向或微调履带速度以保持直线行驶。而车体火炮则配备压缩空气驱动的回转指示仪和Luchard排气装置,用于排出射击后的膛内废气,其中火炮和航向机枪均由驾驶员通过电控装置击发。
三、服役历程
到二战爆发时,Char B1/B1 Bis已经装备了法军的4个预备队装甲师。每个装甲师辖2个营4个重型坦克营和1个轻型坦克营,理论上每个重型坦克营应装备有34辆Char B1/B1 Bis坦克(1辆指挥坦克,3个连共30辆坦克和3辆预备坦克),轻型坦克营共装备有45辆轻型坦克(1辆指挥坦克,3个连共39辆坦克和5辆预备坦克)。另外,Char B1还装备了法军的4个独立坦克连(第347,348,349和352连,法语缩写为“CACC”)。在法国投降之前,法国共生产了403辆Char B1型坦克。其中,从1935年12月到1937年7月,B1型生产了34辆,从1937年7月到1940年6月,B1 Bis型则生产了369辆。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