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-117A攻击机(英文:F-117A Attack aircraft,代号:Nighthawk,译文:夜鹰,惯称:F-117),是美国一型单座双发飞翼亚音速喷气式多功能隐身攻击机,是世界上第一型完全以隐形技术设计的飞机。
一、研制背景
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美苏冷战格局形成,双方都在军事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,隐形技术成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。1960年,苏联成功击落美国先进的U-2高空侦察机,其后美国又研制出了比U-2性能更为先进的“黑鸟”SR-71侦察机,服役之后从未被击落过,这一事件促使苏联更加重视将隐形技术应用于战斗机。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专家们曾就此撰写过一篇详细的学术论文,探讨隐形飞机的可能性。然而,这篇论文在苏联国内并未引起足够重视,其核心内容却被美国情报部门获得。美国专家深入研究后,认识到隐形技术对未来战机发展的革命性意义,它有望使飞机躲避雷达探测,获得前所未有的战场突防能力。
基于这一认识,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(DARPA)正式批准了代号为“海弗兰”(Have Blue)的绝密项目,目标是研制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隐形验证机。1973年,该项目正式立项。由洛克希德公司旗下著称的“臭鼬工厂”(位于加州伯班克)赢得了合同,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本·里奇担任项目负责人。
为了在紧张的预算和时间内完成项目,“臭鼬工厂”采取了务实策略,大量选用现役飞机的成熟部件。因此,“海弗兰”验证机集成了多种来源的部件:它采用了海军T-2“橡树”教练机的J85-GE-4A无加力涡喷发动机,F-16A原型机(YF-16A)的电传飞控系统、侧杆操纵装置和弹射座椅,F-111战斗轰炸机的飞控致动器,B-52战略轰炸机的惯性导航系统,YF-17原型机的平视显示器,以及F-5战斗机的起落架。技术整合面临巨大挑战。因为YF-16原型机本身在俯仰轴向上是不稳定的,而“海弗兰”的设计在三轴(俯仰、滚转、偏航)上都先天不稳定,对飞控系统的要求极高。但臭鼬工程队还是以YF-16的飞控程序为基础,重新编写了全新的飞控软件。
图片由AI生成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
经过数年的秘密研制,第一架“海弗兰”原型机于1977年12月1日成功首飞。飞行测试结果令人振奋:得益于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,飞机的操控性良好,更重要的是,其隐形效果远超预期,当时的空中预警机和地对空导弹系统,只有在非常靠近的距离上才能偶尔探测到它的微弱信号,而且即使短暂发现,也难以稳定跟踪和锁定进行有效攻击。“海弗兰”的成功令美国国防高层深受鼓舞,特别是时任国防研究与工程局副部长的威廉·派瑞。他极力推动,敦促空军尽快将这项突破性技术转化为实战装备。
1978年11月,基于“海弗兰”的成功经验,洛克希德公司获得了名为“大趋势”(Senior Trend)的全尺寸研制(FSD)合同,旨在开发可投入实战的隐形攻击机,即后来的F-117A,这是自二战“曼哈顿计划”以来美国保密等级最高的军事项目之一。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两架宝贵的“海弗兰”验证机分别在1978年和1980年因重着陆事故以及发动机或液压系统线路起火而坠毁。随着2号机的坠毁,“海弗兰”项目宣告结束,但其积累的技术和数据为“大趋势”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78年,“大趋势”项目下的放大型验证机YF-117A进入秘密研制阶段,保密措施极其严格。该项目研制工作进展迅速,1982年6月,在“大趋势”计划启动仅仅43个月后,洛克希德公司便向美国空军交付了第一架作战型飞机。同年10月15日,这架被正式命名为F-117A“夜鹰”的隐形攻击机,在第4450战术大队飞行员奥尔顿·惠特利少校的驾驶下成功完成首次飞行。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具备实战能力的隐形战机就此诞生。
二、设计技术特点
F-117A最革命性的特点在于其强大的隐身能力。现代战机的隐身是一个综合概念,涵盖降低雷达、红外、可见光和声学信号等多个方面。其中,雷达隐身技术最为关键,因为雷达是探测飞机最主要、最可靠的手段,广义的雷达隐身技术包括电子干扰、战术机动飞行(如超低空突防)以及最根本的——降低雷达散射截面(RCS),RCS是衡量目标反射雷达波强度的物理量,数值越小,被雷达发现的难度就越大。
而F-117A实现极低RCS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外形设计和特殊材料的应用。外形设计方面,F-117A彻底摒弃了传统飞机的流线型,采用了由众多扁平多边形平面(主要是三角形和四边形)拼接而成的多面体结构。机身布满尖锐的棱线和锯齿状边缘,这种外形绝非随意,而是经过超级计算机精密计算的结果。其核心原理是将照射到机身上的雷达波,通过特定角度的平面,集中反射到少数几个远离敌方雷达接收方向的狭窄角度上,避免雷达波向各个方向散射。这样,敌方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信号非常微弱且不连续,容易被误认为是背景噪声或瞬时干扰,从而无法有效识别和稳定跟踪目标。F-117A采用了高后掠角的V形双尾翼(全动式),取代了传统的垂直和水平尾翼组合,显著减少了雷达反射源。武器全部内置在机身下方的弹舱内,仅在投弹时打开舱门,避免了外挂物带来的巨大雷达反射截面。发动机进气口覆盖了精细的金属格栅,阻止雷达波进入发动机产生强反射;排气喷口设计成扁平状并向下倾斜,有助于屏蔽发动机高温部件,降低红外信号,同时也减少了雷达反射。为了彻底消除主动发射雷达波被探测的风险,F-117A甚至没有装备传统的火控雷达,主要依赖红外传感器、前视红外系统以及外部目标指示进行导航和攻击。
材料应用方面,F-117A在机身的边缘、棱角等雷达波强反射部位以及整个机体表面,广泛涂覆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雷达吸波材料(RAM)涂层。这些深灰色涂层并非普通油漆,它们能够将入射的雷达波能量吸收并转化为微量的热能消散掉,从而大幅削弱反射回波。据信,其表面标志性的黑色涂层中含有一种称为“铁氧体”的磁性颗粒材料(俗称“铁球”),这种材料对特定波段的雷达波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,并具备一定的抑制红外辐射的能力。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